|
工程热物理学科(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博士点) |
该学科是我国高等学校在热能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基地之一。1981年,该学科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点,1991年,动力机械与工程热物理被批准建立国家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通过“211工程”评审,该学科成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点。目前主要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倪明江教授等。实验室拥有强大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团队,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4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4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及高工6人,工程师2人。博导19人,副教授11
人。其中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 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2
人、中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1 人、国家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 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 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3个。“培养高水平工学博士的新机制”、“瞄准能源学科前沿,构建一流导师群体,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和“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创建能源与环境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分别获得1997
年、2005 年和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培养的博士中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 篇,提名2 篇。现有博士研究生一百余人,硕士研究生二百余人。
该学科以热能工程研究所为技术依托,还建立了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煤浆燃烧研究所、浙江大学燃烧技术研究所和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流化床燃烧与气化研究室、废弃物低污染焚烧研究室、煤粉燃烧研究室、燃烧测试与控制研究室、工程多相流研究室、燃料利用研究室等七个研究室和一个燃烧与教学实验室。
实验室从2008~2012近五年共承担973计划项目2项、二级课题8项,国家重大专项课题1项,863计划项目23项,支撑计划课题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4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面上及青年基金50项,其它省部级项目80项,国际合作项目25项。荣获3项国家级二等奖和5项省部级一等奖,获授权发明专利164项、通过PCT申请国际专利2项,注册软件1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464篇,EI收录论文884篇。与国内企事业单位横向协作项目数百项等,总计实到经费近3.75亿元。
实验室依托单位浙江大学从多方面给予本实验室工作大力支持,在水、电等后勤方面给予了有力的保障,为来实验室工作的客座人员提供专门的居住用房,并在办公、借阅图书资料、医疗卫生等方面提供方便。
学校并通过“985”一类平台建设项目和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投入7361万元,大力支持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和平台建设,改善实验室科研环境。
建筑面积由12900平方米,增加到14092平方米、实验室总设备资产由6550万元上升到1.2亿元,设备台数3230台,其中3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75台(套)。为实验室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研究生主干课程:
燃烧理论与技术专论、高等多相流体力学、高等燃烧学、高等传热学、高等工程热力学、现代热物理研究方法与测试术、低污染燃烧理论与技术、大型电站锅炉优化运行、发电设备的故障判断、现代控制技术、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燃烧流体力学、煤气化理论及综合利用技术、传热传质的工程计算方法、余热利用基础、太阳能利用技术、溶液热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
燃烧学,多相流动及传热,燃烧过程有害气体的排放和控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燃烧及多相流的测试与控制,锅炉运行专家系统,煤水混合物流化床燃烧,循环流化床燃烧,废弃物燃烧,汽气联产技术及燃烧过程基础研究,煤及生物质的流态化燃烧和气化以及高效热换器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开发研究,工程热物理和能源工程领域的燃烧过程基础研究,低污染燃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焚烧及燃烧诊断,气液两相流动与强化传热,工程气固多相流动理论及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研究,煤的燃烧理论与技术及其低污染燃烧技术等。
该学科点研究生工作负责人: 周俊虎教授
|
热能工程学科(Thermopower Engineering)(博士点)
|
该学科于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热能工程与电厂热能动力两硕士点经充实调整后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收博士生。现有在编教学科研人员40余人,其中教授7人(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青年技术获奖者1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8人,博士研究生20余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
该学科依托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和能源系涡轮机、热工测量与自动控制教研室。学科发展始于1956年成立的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经过4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10年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教授带领和指导下,在电站与工业锅炉高效低污染燃烧、流化床燃烧与气化、电厂优化运行与故障诊断、热工过程检测与自动控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尤其在煤水混合物流化床燃烧技术、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理论、高浓度有机废液和污泥流化床焚烧技术、洗煤泥流化床燃烧技术、汽轮发电机组振动与平衡、电场在线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获得了处于国内或国外先进水平的成果,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
近年来,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50余项,获国家级奖励7项。目前本学科以热能工程研究所为骨干,每年从事国家、省部委、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既有处于学科前沿的理论研究,又进行大量为生产服务的应用技术开发,发展态势十分良好。
本学科教学、研究用房2750平方米,专职实验人员9人,配备有水煤浆雾化实验台、循环流化床汽-气联产装置涡旋燃烧实验台、流化床焚烧实验台、彩色摄相系统、热天平、大型轴系振动试验台、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等大型、先进的实验设备20余台套。
研究生主干课程:
高等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工程热力学、高等燃烧学、燃烧流体力学、燃烧理论与技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现代热物理测试理论与技术、动力系统建模理论、电场计算机实时控制理论、电场故障诊断理论与方法、传热传质的工程计算方法、第五染燃烧理论与技术、发电厂热力过程仿真技术、大型气轮机组优化运行、气轮机变工况运行特性、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高等多相流体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
流化床燃烧,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值试验(CAT),废弃物焚烧处理,煤、劣质燃料及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电站锅炉燃烧,污染控制及其诊断,热工过程控制与自动控制,生物质综合利用,多联产技术及低污染燃烧技术,电站优化运行与故障诊断等。
该学科点研究生工作负责人: 周俊虎教授
|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
该专业的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内燃机专业。现建有国家首批“211工程”热能与环境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教育部洁净燃烧开放研究实验室。拥有动力工程和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涵盖6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著名的能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岑可法教授,倪明江教授是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主要带头人。该专业现有教授20余人,副教授及高工40余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
下设两个专业方向:
(1) 热能动力与自动化专业方向
(2) 制冷设备与低温技术(暖通与空调)专业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