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阅览 ==
浙大9项成果获2007年国家科技奖励
2008-1-8
浙大9项成果获2007年国家科技奖励 阅读次数:1764 来源:浙大新闻办 时间:2008-01-08 11:03:25 -------------------------------------------------------------------------------- 2008年1月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颁布一系列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浙江大学9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表彰,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家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科技成果,本次授奖3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科技成果,本次授奖5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科技成果,本次授奖255项。 据了解,浙大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是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叶志镇教授等完成的“ZnO基材料生长、P型掺杂与室温电致发光研究”项目和电气学院曹一家教授等完成的“复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是计算机学院陈纯教授完成的“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及其应用”和生工食品学院陈建能副教授参与合作完成的“高速插秧机的机构创新、机理研究和产品研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是环资学院朱利中教授等完成的“新型有机膨润土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医学院姚克教授等完成的“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医学院李兰娟教授等完成的“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研究”以及机能学院何闻教授参与合作完成的“甚低频标准振动测试系统”和生命科学院席咏梅教授参与合作完成的“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这些项目在前沿理论的探索、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9项成果中以浙大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占6项,非第一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3项。 叶志镇教研究的ZnO是一种高效廉价的半导体材料,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短波长发光器件材料,是受到全世界科学家关注的前沿课题。浙大从1988年开始ZnO的研究,是国际上最早开展ZnO研究的单位之一。《经典浙大》一书中曾记录了一段有趣的研究历程:2003年,叶志镇带领课题组研究发现了p型ZnO导电类型变化的新现象。这个结果受到同行的广泛的质疑,投寄的3篇论文全被退回。“评委认为这是瞎扯么,怎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此后,叶志镇经过数年研究,建立起N、H共激活理论,该成果2005年5月刊登在国际公认权威杂志美国 “应用物理通讯”上。另有三篇论文投给材料领域国际一流杂志的当天就被通知录用。“一种新材料的发明,往往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改变。这是我作为一个材料领域的学者不断研究的动力。”叶志镇说。同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奖励的曹一家在得知获奖消息时说“获得这个奖,说明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得到同行的认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已经解决,我们的研究还有很多事要做。” (周炜 吴光豪) 附:9项科技成果简介 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项目名称: ZnO基材料生长、P型掺杂与室温电致发光研究 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人员:叶志镇、吴惠桢、吕建国、朱丽萍、黄靖云 项目研究发现了p型掺杂新现象,建立了3个理论模型阐述了其机理,找到了4种新方法,制备出质量良好的p型ZnO和同质pn结。研究中形成了20余项发明专利,已授权10余项,拥有一系列核心技术专利,保护了我国在ZnO光电器件应用方面的知识产权。在国际上第一个由MOCVD方法研制出同质ZnO pn结和LED原型器件,成功实现了室温电致发光,为我国ZnO 光电器件应用奠定了基础。该项目的ZnO p型掺杂及机理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同质ZnO pn结室温电致发光研究取得突破。该项目研究工作被美国ZnO研究权威推荐在2006 MRS的ZnO专题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项目名称:复杂非线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与智能优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人员:曹一家、叶旭东、韩祯祥、甘德强、江全元 项目旨在探索提高复杂电力系统安全与优化运行水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提出了复杂电力系统鲁棒控制系统的进化设计方法,成功地解决了鲁棒控制系统参数设置的优化问题;提出了电力系统高性能非线性控制策略,设计的控制器具有很强的鲁棒性;提出了非线性系统的自适应控制新方法,成功地克服了系统参数不确定对控制效果的不良影响,同时解决了国际非线性自适应控制领域中一些著名的难题;提出了考虑暂态稳定约束的优化调度新模型与算法以及基于生物进化原理的复杂电力系统优化调度新方法;提出了采用拟随机数产生初始种群的新方法,大大加快了搜索效率,为进化算法在电力系统优化调度中的应用排除了障碍;提出了基于生物进化原理的多智能体技术的电力系统优化方法,建立了多智能体系统中的进化协调和协同学习算法,实现了相应的通讯机制,为开展复杂电力系统分布式智能调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研究成果已在我国大型电力系统中得到成功应用,获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推动本学科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项目名称: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人员:陈纯、金小团、杨诚、葛晨文、李卫明、卜佳俊 在整个纺织行业向环保、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快速市场反应和满足个性化方向发展的大背景下,浙江大学通过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纺织品数码喷印系统,开展网上协同设计和定制服务,变革传统纺织印染工艺流程,所生产的纺织品图案精细、色彩逼真,适合当今国内外市场“批量定制、绿色环保、快速交货”要求。在各种纺织品实现高速、高可靠喷印的数字化喷射印花机;基于互联网的纺织图案协同设计、适合多品种纺织品的专用图像RIP 软件和大批量定制的工艺方法和业务模式;工业喷印领域广泛使用的压电式喷头驱动电压的调整方法和装置等方面实现了发明创新,其中一项重要成果经中国纺织工业协会鉴定认为: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成果,其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首创。该项目开创了我国高端纺织设备自主创新的先河,打破了高端纺织设备先引进后仿造的格局。项目成果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目前市场占有率超过95%,并迅速出口到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项目名称:高速插秧机的机构创新、机理研究和产品研制(合作完成) 完成单位: 浙江理工/浙江大学 完成人员:赵匀、陈建能、俞高红、曾联、李革、武传宇 自1994年开始,在4项国家和3项省重大或重点项目支持下,本课题针对国外机型不适合插大苗和移箱机构滑道、滑块磨损严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和研制出样机并形成批量生产。形成了处于国际相关学科前沿的水稻种植机械研究平台,为机器改型和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近一年在此平台上获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高速水稻插秧机工作机理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获2004年国际农业工程大会授予“约翰•迪尔工业奖”。 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项目名称:新型有机膨润土及其在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完成单位: 浙江大学/浙江华特实业集团华特化工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朱利中、陈宝梁、雷乐成、沈学优、王春伟、李济吾、田森林、苏玉红、葛渊数 有机膨润土是良好的环境吸附材料,但由于合成工艺复杂、处理成本高、回收利用难等原因,50多年来有机膨润土在废水处理等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本项目探明了有机膨润土的吸附机理、组成—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及调控原理;提出了有机膨润土的“吸附—结构模型”,首次定量描述表面吸附和分配作用的相对贡献率,建立预测各种吸附作用机制的方法和模型,丰富和发展了吸附理论。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组成和负载量,调节膨润土层间堆积密度和疏水性等结构特征、作用机制及其吸附性能,以调控有机膨润土的结构与功能,为开发新型高效多功能有机膨润土、提高废水处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攻克了新型有机膨润土合成、废水处理工艺、回收利用等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难题;首次合成一系列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开发微波合成有机膨润土的新方法;发明了有机膨润土合成-废水处理一体化工艺,并根据有机膨润土的构-效关系及常见有机废水的组成特点,调控优化废水处理过程;实现有机膨润土多次使用和再生利用,解决了废弃有机膨润土的资源化难题,为有机膨润土大规模工程应用提供技术保证。新型有机膨润土已产业化,并出口到美、英、德等20多国;已成功用于9个废水处理工程, 解决了印染废水脱色难、电镀废水COD难达标排放、焦化废水生化处理难等关键问题。 负责起草了“膨润土及测试方法”国家标准,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项目名称: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与防治研究 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人员:姚克、申屠形超、叶娟、徐雯、徐志康、陈佩卿、吴仁毅、孙朝晖、王凯军、汤霞靖 白内障是我国首要致盲眼病,患者500万,并以每年50万递增。白内障发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课题组从遗传、氧化、损伤、晶状体上皮异常增殖化生等多方面探讨了各种因素在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规律性作用,首次提出多种途径互为因果连锁关系,阐明了白内障发病的相关机制,为劳动防护、药物防治白内障的临床应用奠定理论基础,提供新思路。课题组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小(微)切口的手术方法,手术切口从原先的11mm缩小到1.5mm;改良的超声乳化联合粘弹剂小管扩张术被编入国外专著,作为一种标准术式向全球眼科医生推广;首次进行了软性人工晶状体的单侧改性和硬性人工晶状体表面α-AG亲水化处理,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上述创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明显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课题组有关白内障发生相关机制及防治研究成果被编入全国发行医学教材,受益4万眼科医生和25万医学生,并在20余个省市的近40家省、市和地区级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为我国白内障的防治起到了关键和突破性的作用,直接受益近50万患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名称:感染微生态学建立及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浙江大学 完成人员:李兰娟、俞云松、吴仲文、周志慧、盛吉芳、马伟杭、陈亚岗、王建国、陈春雷、萨晓婴 本项目针对当前面临的感染难题,将微生态学理论引入感染领域,用微生态学观点审视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首次提出并建立了感染微生态学新理论,从人体整体微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为预防控制感染既提供了理论依据,又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认识疾病的致病机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研究策略。该项研究创建了感染微生态学科,出版了《感染微生态学》专著;发现了肠道微生态失调与肝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发现应用微生态调节剂能显著改善肠道微生态失衡和肝脏功能;发现了6个β-内酰胺酶新基因型;创建了AmpC酶检测方法和国内唯一的无菌大鼠动物平台。该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该研究对医学观念和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项目名称:甚低频标准振动测试系统(合作完成第二单位) 完成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浙江大学 完成人员:庄灿涛、童汪练、何闻(浙江大学机能学院)、薛兵、陈阳、杨桂存、马玉林、崔瑞兰、刘明辉、娄文宇 甚低频振动测试系统用于地震仪和振动传感器的频率特性的绝对标定(校正)。它产生一系列标准频率和幅度的正弦振动信号,具有垂直和水平机械运动,测试标准振动时传感器的输出特性,从而得到它测量机械振动时的传递函数。本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做到对低频到10-4Hz的现代宽频带地震计进行的全频带绝对校准,解决了近代测震技术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甚低频周期达到5000秒,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名称:朱鹮拯救与保护研究(合作完成) 完成单位: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管理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 完成人员:路宝忠、丁长青、于晓平、王万云、刘冬平、卢西荣、翟天庆、席咏梅(浙大生命科学院)、张跃明、丁海华 本项目研究建立了人工条件下成功繁殖朱鹮技术。该技术和经验首次在国内外得到重点推广和应用,在国际环境保护和拯救濒危物种方面意义十分重大。项目创新获得朱鹮疾病观察和治疗技术,其成功经验在野生朱鹮和人工繁殖朱鹮幼鸟疾病的救治方面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为朱鹮数量平稳增加,摆脱濒危局面起到十分重要作用;首次证实亲鸟非正常育雏行为是由于环境因子影响;揭示环境因素在朱鹮濒危机制中的作用;首次通过对朱鹮线粒体DNA和基因组DNA微卫星位点分析,研究朱鹮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遗传多样性,阐明了朱鹮种群具有较低遗传多样性;从理论上证实人工种群野化放飞和再引入对拯救这一濒危物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制定保护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