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阅览 == |
痴迷能源五十载 记共产党员、浙大热能所所长岑可法 |
2011-5-6 |
痴迷能源五十载 记共产党员、浙大热能所所长岑可法 浙江日报讯“按照目前的发现,我国石油蕴藏量有限,煤的蕴藏量却可以用上几百年,我们要加大煤的综合利用。”76岁的共产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岑可法说。多年来,倾情“燃烧”的岑可法和他的团队在水煤浆代油技术、煤炭分级利用多联产、生物质及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大规模制氢技术等前沿科学研究上不断探索,先后取得11项国家奖,取得100余项发明专利,为我国可持续能源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锐意创新不停步 在浙大热能所的露天“车间”,堆着一包包煤炭,这些不起眼的煤炭,就是岑可法的科研起点。1958年,国家选派研究生到前苏联留学,别人选择制造火箭、舰艇等尖端学科,而岑可法却选择了又累又脏的专业——“煤的清洁燃烧”。 从1978年开始,岑可法带着攻关小组研究油煤浆技术。仅两年时间,他在杭州和鞍钢之间就往返了22趟。为了研究,岑可法把家务一股脑儿抛给家人。 上世纪 80年代初,岑可法到美国考察。美国人拿出一小袋东西说:“我们搞出了‘水煤浆’,可以百分之百代替油。”并开价几千万元要中国人买他们的成果。回国后,岑可法就向国家提出要攻克水煤浆代油的难关,并于1982年在浙大试验成功,坚持在国内外推广,建成了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水煤浆代油电厂,2007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除了以煤代油外,煤还可以气化,从煤中可提炼矾、铝、铀等……这些技术使煤不仅是一种能源,而且是一种资源,大大地提高了它的经济价值。 岑可法对新能源十分痴迷。热能所党支部开展以“自主创新赶超一流,节能减排争当先锋”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以来,他带头公开承诺,表示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断学习,永远进取。 2010年,在参加两院院士大会后,他立刻建议党支部组织学习领会有关科技创新指示精神,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带头作了“凝练热能所未来发展方向”的报告,并组织热能所党员群众多次召开科研研讨会,追踪世界能源科技发展方向。 “985”新一期重大研究计划“微藻能源”项目,在岑可法院士和37岁的 又爱又怕见真情 对科研人员来说,一生中能获得一个国家大奖就足以让人感到自豪,岑可法、倪明江等为首的团队却先后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二等奖等11项国家级奖项都拿到了。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有科研人的汗水,也与他们提携年轻人分不开。 走出实验室的岑可法,随和、幽默,还特别喜欢年轻人,护着年轻人。热能所的年轻人有“二怕”。“一怕”与岑院士开会。有的年轻人说,岑院士精力旺盛,下午开会研究新课题,有时会拖到晚上,甚至凌晨。晚饭往往是一顿盒饭,还是在肚子饿得咕咕叫之后。“二怕”岑院士批评。一位博士说:“ 用岑院士同事的话说: 王智化副教授记得,他24岁读博士一年级,一个日本学术交流团来访,岑院士让他用英语作学术报告,尽管有些紧张,但在 名利于他如浮云 热能工程研究所311室是岑可法的办公室。办公室的陈设简单,仅书柜、电脑、办公桌、茶几而已。 岑可法生活十分俭朴,关爱学生却十分慷慨。去年1月15日, 在75岁生日时,岑可法把自己多年的积蓄350万元捐献给浙大,设立奖学金。这是浙大历史上在校教职工捐赠数额最大的一笔奖学金。 岑可法总结出一条培养高水平优秀工学博士的方法,即导师群体培养模式:老中青导师结合,多方位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