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阅览 ==
他千方百计“逼”年轻人成才
2011-5-6

浙大教授岑可法带团队多11项国家大奖

他千方百计“逼”年轻人成才

2011-5-6 (本文来源:青年时报)

 

时报讯 让水煤浆像油一样燃烧?把生活垃圾转化成电能?……这些曾经让科学界难以企及的梦想,岑可法和他的团队一一做到了。

见到岑可法是在他的浙大热能工程研究所大楼。他是4月份全省创先争优活动的典型人物,因此,昨天这里媒体云集。

这位76岁的教授戴着眼镜,目光平和,说话时带着广东口音,和蔼可亲,就像一位邻家老人。

【人物简介】

岑可法,广东省南海人。现任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等。 他带领的团队,先后取得11项国家奖,100余项发明专利。

选择煤 因为关系国计民生

跟随岑可法走进他的科研世界,如同走进了迷宫。

这里有铜管堆积的露天车间,有铁皮搭建的4层楼高的试验台,也有考究得要脱鞋除尘的实验室。

1958年,国家选派研究生到苏联留学,别人选择制造火箭、舰艇等尖端学科,而岑可法却选择了又土又脏的专业煤的燃烧

中国是产煤大国,煤关系国计民生。

1978年开始,岑可法带着攻关小组研究油煤浆技术,并于1982年在浙大试验成功:完全的煤、水和少量添加剂混合,不加天然气,不加一滴油,在锅炉和工业炉窑中取代了100%的油。

除了以煤代油外,煤还可以汽化,可以制冷,从煤中可提炼矾、铝、铀等金属,利用煤渣可做水泥、砖头……煤不再是简单地一把火烧了。

仅水煤浆代油技术,为国家节约替代燃油150万吨/年,产生经济效益20亿元。

垃圾焚烧发电赢国际声誉

我国处理垃圾的方式主要是填埋,但现在已没有土地埋葬日益庞大的生活垃圾。另一方面,电能缺口巨大。而目前每6吨生活垃圾就蕴涵1吨标准煤的热值。垃圾是很好的能源,为什么不用?挖煤会死人,垃圾发电不会死人。岑可法和他的团队研究开发了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技术。

这项技术被国际废弃物处置协会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Themelis誉为当今世界五大主流焚烧技术之一。

同等规模的国产化设备,投资比进口技术设备至少要少一半。

同时,经比利时权威实验室测定,垃圾焚烧时产生的二恶英排放浓度甚至低于每立方米0.1纳克毒性当量的欧盟标准。

目前,我省已建有8个垃圾发电厂,还将再建10个。

千方百计年轻人成才

科研成果固然重要,岑可法更看重的,是育人。

在热能所,岑可法把人才分为四个梯队,即教授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导师群体人才培养新方法。

至今,以岑可法为首的导师团队已先后培养出了包括5长江学者2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内的2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以及5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和3位提名奖获得者。

在热能所,记者问到的每个学生都说,老师一点架子也没有,脾气太好了。

有事情做,能做出事情,这里是以做事为本的。罗坤教授讲述了自己的追星史,他追的就是岑可法。

我本科在外校读的,考研时老师向我介绍了岑可法教授的团队,我就来了。罗坤说。

2007-2009年,罗坤在斯坦福大学当访问学者,留在国外的机会很多。

但岑老师吸引力更大,所以拼命想回到团队中来。罗坤说:因为这里让我们看到前途和希望。而岑老师有独到的眼光,只要你肯努力,他总给你机会,总是想方设法推着你前进。

岑可法早年的研究生、教授邱坤赞说:老师关心人,关心每个人的前途,从选题研究的方向到个人家庭,他都关心。他像是磁铁的核心,把人才都吸引在他的周围。

他就像煤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最后,罗坤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