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阅览 ==
实验室牵头项目“湿法高效脱硫及硝汞控制一体化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1-21
国家科技奖揭晓 浙大13项成果获奖
 
日期: 2013年01月18日 14:06   来源:浙大新闻办   作者: 周炜  阅读次数:5627
 
    
    
    1月18日,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五大国家级科技奖一一颁出。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杨华勇、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杨立荣、能源工程学系高翔、建工学院土木工程系陈云敏、医学院临床医学系王建安、控制系褚健等6位教授作为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代表获奖单位领奖。2012年,浙江大学共有13个项目获得奖励,其中6项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数目在全国高校中居第二位。
    
    
杨华勇教授主持完成“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这一项目中,浙江大学、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杭州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围绕盾构掘进失稳、失效和失准三大难题,攻克了盾构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出土压、泥水和复合三大类盾构系列产品,实现了盾构“中国设计中国制造”。
    
    
杨立荣教授领衔的“全有机溶剂中化学—酶法高效制备手性菊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技术发明二等奖。高翔教授的“湿法高效脱硫及硝汞一体化关键技术与应用”、陈云敏教授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环境土力学机理与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王建安教授的“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修复和功能重建的机制研究和临床应用”和褚健教授的“炼油化工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与优化一体化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些科技项目是如何进行,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求是新闻网的采编团队前期对浙大领衔完成的6个获奖项目进行采访,并进行文字与视频解读,欢迎点击专题新闻了解观看。
    
    
(周炜)
    
 项目名称:湿法高效脱硫及硝汞控制一体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奖项: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看项目名称,总觉得与我们生活离得十万八千里。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高翔教授笑称,不要被项目名称唬住,其实,它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最近,杭州连续的灰霾天气,就是PM2.5造成的,他们的研究项目能有效降低PM2.5值。
    
    
“我国是全世界能源利用大国,主要能源又以煤为主。据去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燃烧了世界将近一半的煤。”浙江大学高翔教授介绍,燃煤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汞等多种污染物,这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是形成二次PM2.5的重要前体物。
    
    
“国家‘十二五’提出的新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是全世界最严的,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限值标准比德国还要严,并且首次将重金属汞列入环保标准。”但是,要改造现有的燃煤机组具有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等困难。
    
    
高翔教授和岑可法院士所带领的团队,就是要为这些燃煤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他们以湿法脱硫技术为基础,把脱硫、硝、汞等污染物的各种净化塔合成一个塔,在高效脱硫的同时,一体化控制各种污染物,解决了高效脱硫和硝汞一体化控制两个问题。
    
    
“国内首批脱硫示范项目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试点,因引进国外脱硫技术和进口设备,每千瓦脱硫投入费用在1000元左右,有些脱硫项目每千瓦的投入费用甚至高达2000多元,而我们这套装备的每千瓦投资才200元左右,而且效能还比他们的高。”高翔说,这项成果已在含1000MW级的燃煤机组上实现了规模化应用,累积推广了110多套,预计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硫160万吨/年、氮氧化物5.5万吨/年、汞8.9吨/年。